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9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利用遥感的热红外数据探测干旱区绿洲-荒漠交错带地下水地分布主要目的,以Landsat-7 ETM 的第6波段为数据源,结合实地考察获取地下水位、土壤温度和相关辅助资料的基础上,应用遥感-数学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地表温度和地下水的相关方程,制定了反演地下水水位的定量模型。该模型在新疆于田绿洲——荒漠交错带试验结果表明,研究结果符合实际,实地测量值与模型反演值的相关系数为0.893。  相似文献   
42.
新疆塔里木河下游(上段)地区天然草地生态脆弱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塔里木河(以下简称塔河)流域是我国生态脆弱地区之一,其中塔河下游地区为严重脆弱地区。塔河下游地区广大的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绿洲-荒漠过渡带,该地带也是一个典型的生态脆弱带。依据有关生态脆弱带评价方法,结合塔河下游天然草地分布的实际状况,建立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对垂直于塔河河道不同距离上的草地生态环境进行了分析,得出在距离河道500 m以上的地带草地生态环境表现为中度生态脆弱,<350 m的草地生态环境表现为一般脆弱。评价结果基本符合实际情况,对指导当地合理开发和利用草地资源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3.
于田绿洲景观动态变化遥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遥感和GIS技术,以及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利用1989年Landsat TM影像,1999年、2001年的Landsat ETM影像,建立相应的空间图形库系统,研究了近二十年于田地区的景观变化,从景观斑块特征、斑块的空间变化方向和剧烈变化类型角度对该地区景观的时空演变进行了动态描述。并结合多年的实地调查,对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定性及定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44.
时距和距地面高度一直是风况资料统计中的普遍问题,不同时距和不同高度的风况资料反映真实情况的准确度不同。利用中国科学院策勒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自动气象站及野外地面梯度风实际观测资料,对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10 m高不同时距风速、10 min时距不同高度风速、平均风向及起沙风频率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时距的平均风速之间、最大风速之间、平均风速与最大风速之间均有比较稳定的关系,不随时间发生较大变化;不同高度的风速关系存在随距离接近拟合程度越好的总体规律,但在60 cm处有一定的偏离,主要与地表植被的平均高度有关;利用矢量合成法计算10 min风向,发现2 m高风向比10 m高风向沿逆时针方向偏转约45°;以气象站整时风资料与地面2 m高观测1 min风资料分别统计起沙风频率,发现在系统性天气中二者变化趋势一致,但在偶发性起沙风天气中会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45.
近47年内蒙古农牧交错带气温突变的区域特征和季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42个气象站1961-2007年气象资料,采用Mann—Kendall和Yamamoto两种突变检验方法。分析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气温突变的区域特征和季节特征。主要结论如下:内蒙古农牧交错带普遍具有明显的增温现象:气温突变主要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前期;阴山北麓段突变发生最早,其次是东段,中西段最晚;四季气温以冬季突变发生最早且最明显,春、秋季次之,夏季最晚。  相似文献   
46.
1950s以来洞庭湖调蓄特征及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洞庭湖区淤积、围垦和江湖关系变化对湖泊调蓄功能的影响,根据洞庭湖调蓄属于典型复合洪水波的实际情况,提出利用离散小波分解和计算入、出湖径流过程方差的方法揭示1950s以来洞庭湖调蓄特征及其实际调蓄作用的多年变化.结果发现:洞庭湖削减的洪峰主要是32 d以下的中短尺度洪水波,其全年整体削峰系数在0.13~0.56之间;从入、出湖径流方差多年变化体现的调蓄效果看,洞庭湖区近几十年淤积围垦虽然极大地改变了湖区面积和容积,但并未使湖泊调蓄作用发生大的变化.结合洞庭湖削峰系数与城陵矶-螺山段水位落差的对应关系,认为在整个江湖系统关系中洞庭湖的调蓄能力是被动的,其变化主要取决于城陵矶以下河段过水能力对洞庭湖泄流的制约.从整个江湖关系下的洞庭湖调蓄变化特征看,1990s以来湖区"小水大灾"的原因之一是入湖径流过程的短尺度方差和削峰系数较大,本质上是由荆江裁弯和三峡运行导致的江湖关系变化引起的长江螺山段出流使出湖径流方差减小造成的.  相似文献   
47.
In the arid inland river basins of northwestern China,human activities control almost all the surface hydrologic processes.The potential effects of these altered hydrologic processes are gradually becoming clear,especially since the 2000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grate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projects in the Shiyang River,the Heihe River,the Tarim River,and the Shuler River.While the appearance of these eco-hydrology changes and consequent environmental effects in the oasis has attracted broad attention,related research is still lacking.Eco-hydrological process changes in the desert-oasis ecotone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Pingchuan irrigation district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nual average amount of surface water irrigation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 has decreased by 1.498×107 m3,while the annual average amount of well irrigation has increased by 1.457×107 m3,since 2000,when the State Council of China approved the water diversion scheme for the Heihe River Basin.The groundwater depth before the water diversion scheme generally varied between2.44–3.19 m(average 2.73±0.24 m),while that after the water diversion scheme has varied between 3.08–4.01 m(average3.79±0.62 m).The distribution area of3 m groundwater depth decreased from 3612 to 394 hm2;while the distribution area of3 m groundwater depth increased from 853 to 3843 hm2.However,although the hydrologic processes changed dramatically,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vegetation productivity in the desert-oasis ecotone were detected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相似文献   
48.
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斑块植被区风沙蚀积强度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荒漠-绿洲过渡带对风沙防治具有重要作用。对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斑块植被区2012-2015年风沙蚀积状况进行了连续观测,并选用风沙蚀积强度Re为评价指标对风沙蚀积状况进行了半变异函数及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风沙活动由风蚀向风积方向转变,但具体日期不能仅由风沙蚀积强度Re的频率和平均值做出判断。风沙蚀积强度Re的半变异函数理论拟合模型均为Linear模型,块金系数0.8508~0.9616,为强变异,变异主要由风、降水、动物活动、人为扰动等随机性因素引起。风沙蚀积强度Re的空间分布格局显示研究区以轻度和微度风蚀风积为主,且风蚀面积下降而风积面积增加,风沙蚀积强度的空间格局变化与区域地形、植被盖度、气象因素等有关。  相似文献   
49.
夏秋季绿洲荒漠过渡带芨芨草地蒸散及能量平衡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人华  熊黑钢  张芳 《中国沙漠》2013,33(1):133-140
以实测气象资料为基础,运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计算绿洲-荒漠过渡带芨芨草的蒸散量,并分析了其蒸散日变化规律及地表能量平衡特征。结果表明:①不同天气条件下的蒸散日变化曲线特征差异显著。晴天因辐射强、蒸散量大,蒸散曲线显示为“高耸”型;由于受云量和降水的影响,阴天曲线呈“平缓”型;雨天曲线则表现为“偏态”型,而平均蒸散曲线变化与晴天较为相似。②随着气候由夏季向秋季转变,早晨蒸散发生和夜间蒸散结束的时间点分别表现出1.73 min·d-1的滞后性和2.02 min·d-1的前移性;同时,蒸散峰值以0.0036 mm·d-1的速度递减。与一些相对叶宽的植被覆盖地相比,芨芨草地蒸散量日际波动幅度较小。③净辐射通量(Rn)、 潜热通量(LE)、感热通量 (H)及 土壤热通量(G)的平均值都表现出较为一致的日循环变化趋势。G/Rn、H/Rn、LE/Rn曲线白天平滑,夜间波动,日出和日落前后波动最为剧烈。潜热占净辐射的58.8%,远大于沙漠、戈壁,而低于绿洲。④晴天波文比(β)日内变化曲线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平均变化率接近-2%,但日间变化曲线略呈上升趋势,变化率为4.8‰。前者反映了晴天的潜热活动在日内随时间变化而愈来愈强,后者则表明感热活动在夏秋季中随日期的推移而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50.
陕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陕北地区属于典型的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其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区域生态稳定,以及当地人民脱贫致富等诸多问题.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对陕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程度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994-2005年陕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度基本保持在良好协调类型,呈现稳定的态势.协调发展度评价结果显示,1996年以前,该区域发展主要受经济滞后制约;1997-2003年表现为生态与经济同步协调状态;2004年以后,主要表现为生态滞后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